原標題:勾勒京郊旅游發展新方向
北京市旅游委今年啟動的“北京市京郊旅游‘百千萬’培訓”,北京首個結構合理、經驗豐富的百名京郊旅游講師團,采用專家、名師集中授課、交流互動、現場觀摩和實地考察相結合方式,不僅形成了講師與學員較好的討論和交流氛圍,而且通過培訓學習,逐漸達成京郊旅游發展的藍圖。
【鄉村旅游】
發展升級有“三代”
“鄉村旅游的學術概念,就是以鄉村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獨特的環境、田園形態、民俗風景、鄉村聚落為主要吸引物,來滿足旅游者各方面需求。因為不是以城鎮為依托,所以要保留鄉村概念,保留鄉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系主任張輝教授在授課中這樣定義鄉村旅游。他從我國旅游環境和危機、鄉村旅游的概念、發展模式等方面,向京郊管理人員和旅游業界人員傳授了旅游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學術理念。
結合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的多個案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鄒統釬教授提出鄉村旅游發展“三代”論:依托吃食、住宿和采摘的農家樂階段;強調文化與生態的新業態階段;以及游憩地規模大、綜合服務功能強大莊園階段。
“全國各個地方正處于從第一代到第二代升級的過程。”鄒教授表示,之前提到的成都和杭州等國內較為先進的鄉村旅游發展情況是第二代的典型案例。而京郊旅游目前亟須升級的方向就是向第二代升級。升級的原則是區域的分工:一區一色,一村一品。升級方向包括規模升級、生態升級、文化升級、科技升級。
鄒教授還介紹了鄉村旅游發展的第三代經典案例。“鄉村旅游發展的第三代典型代表是創意農園和大莊園。創意農園主要是把文化創意與鄉村旅游結合。”鄒教授介紹,“大農場”建立在大都市旅游圈的遠郊旅游帶,環境優良,鄉村氣息濃厚,都是居民要逃離巨大壓力的都市生活,因此需要體現當地的文化氣息,如美國牧場體現“西部牛仔”的文化,歐洲莊園體現貴族生活文化,亞洲莊園體現農耕文化……
【形式多樣】
學員和講師重交流
“這次培訓在師資上按照主攻專業區分,教學與實踐結合。各位老師的精彩授課涵蓋了理論前沿知識和實際操作技巧,爭取讓每位學員都有所收獲,把培訓工作落到了實處。”門頭溝培訓班的學員這樣反映。
學員在認真學習教材和講師授課內容的同時,還會在課間休息時和講師一同探討教材中的京郊旅游案例,營造出求知好問的課堂氛圍。“村長培訓班歷時3天,兩天授課一天交流。培訓課程安排合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收到了學員們的好評。”密云培訓班的負責人表示。
除了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外,旅游委還安排了經典案例示范考察,使京郊旅游從業者能直觀地分享他人的成功經驗。
“培訓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知識,增長見識的機會,也有意的增進了區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100名來自不同鄉鎮的大學生村官聚在一起,互相借鑒工作經驗,思路方法,群策群力,在知識經驗上都獲得了較多的收獲。”延慶培訓班的學員表示。
也有專家講師表示:“對講師來講,本次培訓無論是培訓內容的確定還是培訓方式的選擇都經過了嚴格篩選和科學籌劃,并嚴格實施管理。從培訓效果上看無疑是成功的,不但培訓對象滿意,就是我們這些培訓講師也收獲多多。”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