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靜
在京郊旅游時因為地滑摔倒了、住宿時煤氣中毒了、采摘時摔了、上菜時被燙傷了……以上情況發生時,大多數游客都會向京郊民俗戶或者農家樂索賠。但“小本經營”的民俗戶賠得起嗎?當各方扯皮時,游客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近日,北京市旅游委聯合相關保險機構首次推出了京郊旅游政策性保險,以上難題有望得到妥善解決。
農戶:付20%的保費即可享受高額保障
日前,京郊旅游政策性保險——“京郊保”首批農戶投保簽約儀式在京郊平谷舉行。該項目中,市級財政對標準保費給予80%的補貼,投保人自付標準保費的20%,即可享受高額保障。北京市星級民俗旅游戶、鄉村旅游特色業態經營戶、京郊十區縣3A級(含)以下景區都可投保。投保后,投保人因經營業務發生意外事故,或因提供的食品、飲料或摻有異物的食品、飲料,造成游客人身傷亡,保險公司都將負責賠償。
具體而言,星級民俗戶每年標準保險費為360元,其中政府財政補貼288元,投保人自付72元,保單全年累計賠償金額達60萬元;特色業態經營單位(戶)和京郊十區縣3A級(含)以下景區,每年標準保險費為1000元,其中政府財政補貼800元,投保人自付200元,保單全年累計賠償金額可達120萬元。
“近幾年,京郊旅游十分火熱,游客多了難免會磕磕碰碰,出現一些意外情況,這個政策性保險對我們農戶而言太實用了。”平谷叢海逸園休閑農莊副經理景國存說,去年平谷桃花節人流高峰時,就有游客因錯車不利在農莊發生了汽車剮蹭,要求賠償,也曾有游客在房間不慎摔倒,同樣要求賠償。“而今有了這個政策性保險,可以說解除了我們的后顧之憂。而且,政府部門還給予這么大力度的保費補貼,對我們村發展鄉村旅游、民俗旅游是極大的支持和幫助。”
“每年交72元的保費,累計最高可得到60萬元的保障,對我們來說真的很合適。”來自平谷區大華山鎮掛甲峪村“興光農家院”的周麗萍說,每年4月至11月,農家院都會迎來旅游旺季。“雖說經營農家院十多年了,沒發生什么大的意外事故,但也怕今后游客越來越多,會有意外事故發生。一聽說有這個保險,我們馬上就來簽約了,這是讓我們今后能踏實經營的一層‘保障’。”
保險機構:理賠重要,防患于未然更重要
據了解,“京郊保”由安華農業保險、太平洋財產保險、陽光財產保險共同承保。主承保商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款“京郊保”產品專門為經營鄉村旅游產品的農戶設計,并開辟了綠色投保和理賠通道。“對屬于保險責任范圍、理賠材料齊全且損失金額確認的,5000元(含)以下的案件,我們承諾1個工作日內賠付結案,1人(含)以上死亡的重大案件在立案后不超過30日賠付結案。”
“保險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和‘穩定器’。目前,利用保險這一市場化手段防范化解‘三農’發展中的風險,已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共識。”北京保監局財產保險監管處副處長李湛表示,像“京郊保”這種鄉村政策性旅游保險,具有保險責任全面、保障群體廣泛、保障程度高等特點,其推出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拓寬了保險支持“三農”的廣度和深度,保險保障由傳統農業領域向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領域縱深發展;二是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運營模式,為完善首都旅游業的風險保障機制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力支持。
對民俗戶來說,意外事故發生后,有保險公司理賠固然重要,但防患于未然更加重要。“為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我們要求承保保險公司不僅要優化承保、理賠流程,提高服務意識,還要根據郊區旅游經營的風險特點,加強對旅游經營者和旅游人員的風險意識教育,幫助他們防患于未然,將大部分風險消除在萌芽中。”李湛說。
旅游部門:讓民俗戶普遍參保
“近年來,京郊旅游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但是京郊旅游場所地處郊區、山區及河流等地,同屬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重大安全生產事故,極易對游客或經營者本身造成巨大的損失。針對這種情況,推出京郊旅游政策性保險非常必要。”據北京市旅游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京郊旅游政策性保險體系是北京市旅游委繼北京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北京旅游資源交易平臺、京郊旅游融資擔保服務體系之后推出的第四個金融支持平臺,也是全國首個針對民俗旅游的政策性保險平臺。
北京市旅游委相關負責人指出,以政府財政補貼保費為手段,提升參保率和覆蓋面,通過較小的保費支出獲得大額的保險保障,能夠發揮商業保險風險轉移和社會管理的作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據了解,京郊旅游政策性保險工作將試點3年,政府累計保費補貼約500萬元,帶動民俗旅游經營者普遍參保,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保險保障體系。“預計能夠累計為1.8億人次游客提供公共場所的安全保障,累計轉移88億元的風險保險保障。”北京市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