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冷清清的新溪村街道。

花楸村有川西最大古民居群“李家大院”。

屈氏莊園的防御角樓。
中國現有近270萬個自然村,其中2555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等界定為傳統村落。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時期,有的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是中國農業文明積淀的寶貴遺產,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珍貴的資源。
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過去十年間,我國自然村落從363萬個銳減到271萬個,平均每天就有200多個村落消失。目前,我省傳統村落已全面展開保護工作。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傳統村落如何進行適度旅游規劃,利用自身優勢吸引游客,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近段時間,記者走訪了三個樣本村落尋找答案。
樣本1· 瀘縣兆雅鎮新溪村(國家公布的第一批傳統村落)
優勢:重要的水運碼頭,街道整體保存完好劣勢:留守人口少、寂靜、冷清、宣傳力度不夠
瀘縣兆雅鎮新溪村是記者調查的第一個傳統村落。走進村落,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老街。街面由一塊塊青石板組成,每塊長約3米,橫砌于街面。走在街道上,記者看到,居民房屋均為木制結構,臨街而建。“整條街道就是歷史變遷的見證:從明朝晚期到清朝、民國再到文化大革命……各個年代的房子你都能看到。”新溪村老村支書楊家林告訴記者。
和眾多古街道村落不同的是,新溪村是長江上一個重要的水運碼頭,上起宜賓,下至重慶。“明清時這里極度繁榮,往來的商販、船夫等流動人口近2000人。”楊家林說,300多家木材鋪、棺材鋪、鹽店、肉店、米行、水煙館等讓新溪村成為了當時重要的木材、食鹽和糧食集散地。
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保存較好的古村落如今卻變得人煙稀少、非常冷清。當天,街上只有兩戶人家開門營業,賣一些生活用品。除此之外,大多數房屋都大門緊閉,街上不見人影,十分安靜。說到這里,楊家林一聲嘆息:“現在全街只有50多個人了。”談其原因,楊家林表示主要是因為舊房屋已不能滿足人們的現代生活需要,大部分房屋都已年久失修,一些村民將其遺棄,直接修建新房,而大多數人則搬到集鎮或縣城去了,“再不來看一看,新溪村就要消失了。”
樣本2· 邛崍市平樂鎮花楸村(國家公布的第一批傳統村落)
優勢:自然環境優越,古院落價值高劣勢:交通不便、知名度較低、旅游開發力度小
記者調查的第二個樣本是平樂古鎮附近的一個村落—花楸村。這個山勢挺拔,丘陵起伏,有多條山澗小溪的山地村,是2012年成都市唯一入選 “國家第一批傳統村落”的村莊。據村支書劉本金介紹,全村以茶葉、竹林為主要產業,村民收入有待進一步提高。
采訪當天,汽車在山路上蜿蜒盤旋,一片片茶園、竹海映入眼簾,讓人感覺神清氣爽。而后到訪的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古院落更是氛圍濃厚,像一片返璞歸真的世外桃源。以現遺存的明清時代 民 居 代表—李家大院為例,院落現存 占 地 面 積13000多平方米,房屋149間。“建筑風格為川西民居樣式,臺、梁、閣等建筑構件均為木質材料。院內木雕、石刻等工藝精湛,反映了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風格和工藝水平。”劉本金說。
花楸村距成都市區101公里,距邛崍市區28公里,是平樂鎮最遠的行政村。平樂鎮黨委副書記左猛告訴記者,大多數游客都知曉平樂古鎮,但對14公里外的花楸村卻從未聽聞。“即便知曉,又或者愿意前往游覽,但狹窄、陡峭、蜿蜒的山路也會降低游客的積極性。”左猛說,14公里,成為了阻礙平樂古鎮游客前往花楸村游覽的一道障礙。
樣本3· 瀘縣方洞鎮石牌坊村(國家公布的第二批傳統村落)
優勢:地主莊園數量多,歷史價值高劣勢:旅游規劃不完善 配套設施不健全
地處瀘縣縣城以北的方洞鎮石牌坊村,是記者調查的第三個樣本。方洞鎮地主莊園數量達48個,石牌坊村就占了其中的13個,其中以屈氏家族歷經幾代人營造的屈氏莊園最為出名。
采訪當天,遠望屈氏莊園,兩座高大的碉樓十分醒目,莊園的墻壁上布滿了彈洞,大門石柱上對聯已經脫落,殘缺不全,唯有正中的“醒廬”二字格外醒目。據屈氏莊園文物管理所所長何天榮介紹,屈氏莊園共占地30多畝,內外有圍墻3層,莊園內有大小花廳、天井30多個,共有房屋180余間。
瀘縣文物局文物保護股股長徐朝綱告訴記者,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高墻防御建筑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是目前我省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莊園的雕刻、繪畫、裝飾等,反映了當時思想和信仰。
在當天的探訪中,記者發現,和大邑縣已經打造成型的旅游景區劉氏莊園相比,屈氏莊園目前還沒有任何旅游配套設施。莊園里外均沒有旅游指示牌、旅游線路地圖、停車場、售票窗口等,也沒有任何農家樂供游客食宿。何天榮表示,以莊園保護為前提的適度旅游規劃目前還停留在圖紙上,進展較為緩慢。
問題分析
走旅游致富路傳統村落為何困難重重?
以新溪村、花楸村、石牌坊村三個樣本為例,目前它們各自都存在著交通不便、旅游配套設施不健全、旅游規劃未成形、宣傳推廣不力等問題。左猛告訴記者,以花楸村為例,除了交通不便以外,村落內部還沒有寬闊的旅游自駕或騎行線路,同時旅游點位標識少,景區地圖少,游覽線路缺少專業設計和景點內容介紹;從配套上講,農家樂數量少,食宿服務不規范、接納能力有限,沒有專門的停車場。
“此外,鄉村旅游同質化比較嚴重,想從平樂古鎮搶游客很難。”左猛認為,當前急需解決的是在良好保護的前提下,將旅游產品深度化、多樣化。左猛琢磨著,利用花楸村陡峭的地形打造山地蹦極、村落探險、山谷滑落等吸引力較高的旅游項目,才是旅游開發的關鍵。
而在石牌坊村,屈氏莊園這一具有歷史和教育意義的旅游資源多年來卻一直 “沉寂”,村外人不來,村內人不去。同樣,新溪村整條街道也少有游客出現,當地村民第三產業收入幾乎為零。面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各村村支書認為,缺人才、缺資金、缺規劃是傳統村落進行適度旅游開發的主要困難。“人才問題首當其沖。”何天榮認為,由于大多數傳統村落離縣城較遠,部分甚至遠離集鎮,交通不便,生活水平較低,不足以吸引優秀旅游專業人才。
同時,缺少資金是核心問題。左猛告訴記者,由于村鎮兩級基本沒有收入來源,資金只能從縣上爭取。多年來,無論是保護還是旅游開發都存在著資金不足,實際行動難以展開的局面。“住建部下撥的300萬元資金用于保護都還不夠。沒有錢,旅游開發只能是一紙空談。”左猛說。
“此外,還嚴重缺少專業旅游公司的評估和規劃。”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省三批傳統村落成功引入旅游開發公司的還很少,一些旅游開發公司還需要對傳統村落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后再做決定。
各方建言
分享旅游“蛋糕”傳統村落怎樣突破重圍?
對內完善
新溪村、花楸村、石牌坊村都有著優秀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要想發展旅游業,走農旅結合道路,為村民增收致富,各村村支書都認為要先做好內部完善。以花楸村為例,左猛告訴記者,利用住建部下撥的保護資金,花楸村已全面展開保護工作。“主要方法是修繕、改建、復建、改造和拆除。”左猛翻開《花楸村保護與發展規劃》說,“比如修繕是指對于格局與造型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和古跡,采取復原維修方式,保持建筑原貌;再比如改造,是指外觀形象的改造,例如加蓋青瓦坡頂,墻面重新粉刷。”
“石牌坊村主要是周邊整治和基礎設施完善。”石牌坊村支書陳和彬告訴記者,在旅游規劃以前,先要解決的是道路整治。計劃改造升級村級公路400米。同時,全村還計劃提升引用水源質量、改善天然氣使用條件、治理農村垃圾污染等。“屈氏莊園外還將打造360畝的綠化景觀。”陳和彬說,目前住建部下撥保護資金已到,各項具體保護方案及預算已經完成,正在展開行動。
對外宣傳
“在莊園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做好旅游宣傳工作,吸引游客前來游覽。”陳和彬告訴記者,石牌坊村地主莊園居多,要大力發展教育旅游觀光。目前全村計劃把屈氏莊園布展成繼大邑縣劉文彩“收租院”之后的四川第二個教育展覽館,展覽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展出具體實物、泥塑以及屈氏家族的生產和生活用品等。
“以前曾辦過展覽館,1973年 9月開始籌建,在1974年 4月開館展出,到1979年夏天的5年時間里共接待工人、農民、解放軍、干部、學生等觀眾27萬多人。”陳和彬告訴記者,村上那個年代的年輕人,除了扭秧歌、打腰鼓外,還編排了現代劇《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丁佑君》,很受群眾歡迎。
“將屈氏莊園打造成為一個集收藏、研究、展示、文化旅游體驗為一體的川南民俗文化旅游勝地。”瀘縣文物局局長陳鳳貴告訴記者,展覽內容將抓住莊園的歷史文化價值,以莊園文化為核心,通過奢華生活、歷史風云、建筑藝術和川南民俗四大主題展示屈氏莊園的魅力。“很多村民對于當前即將展開的各項保護行動和旅游發展規劃都很期待。”陳和彬說,舊莊園保護好了,村子環境變好了,旅游搞起來了,全村還能發展休閑農業辦農家樂,村民們就不用外出務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