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之所以拒絕壟斷,是因為壟斷一旦形成,新的企業將無法進入市場,因而完全排除了市場競爭。而只有競爭才是市場運行發展的推動力,競爭會迫使企業不斷變革。
原標題:攜程敲響了壟斷的警鐘
一度風光無限的OTA最近成了眾矢之的:先是被微博大V指責買機票亂扣錢,后又遭到國內多家航企“封殺”,而近日媒體曝光的“攜程買機票登機遇阻”一事徹底讓OTA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甚至連攜程的廣告代言人鄧超也跟著吃了掛落兒,因為微博刷屏瘋狂掉粉的勢頭還沒止住,現在又隨著《攜程在手,說走就走不了》一文在朋友圈賺足了差評。昨日,攜程發聲明表達了歉意,并稱旅客到場無票的發生概率低于萬分之二,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對于供應商的監管。至此,事態似乎得以平息。
OTA為何會在近期頻繁惹火上身,其實不難理解,畢竟店大欺客是消費者最不能容忍的。去年,國內互聯網合并案迭起,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于壟斷的擔憂。BAT等巨頭均遭到過壟斷的質疑,易到用車在滴滴與快的合并之際,也對該合并提出了涉嫌壟斷的舉報,但至今沒有結果。
OTA是“互聯網+”時代的幸運兒,由于適用了網絡時代,網站的橫空出世立即獲得成功,不僅實現了財源滾滾,還很快就確定了一統江山的江湖地位。盡管在互聯網行業中的壟斷,其界限更加難以辨別。僅靠市場份額來判定一家企業是否壟斷,或許不足以清晰地說明問題。在這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互聯網時代,當BAT對于整個互聯網的控制力還在不斷加強,滴滴與快的合并決策出現之后,OTA之間的合并似乎也在常理之中。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攜程與去哪兒合并之后,消費者選擇的空間的確變窄了。并且隨著去哪兒、攜程做大做強,一些問題也開始隨之浮出水面,比如購買機票強行綁定不同保險公司的保險費用等等。如此看來壟斷的惡果已經初現端倪了,如果用戶因此而不得不接受“霸王條款”,那么這個市場就要被徹底“玩壞了”。
事實上,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企業也是。為了取得高額利潤,企業都有壟斷的意愿,只是有的企業有條件壟斷,有的企業尚無條件壟斷,但今天不能壟斷不等于明天也不能壟斷。
我們之所以拒絕壟斷,是因為壟斷一旦形成,新的企業將無法進入市場,因而完全排除了市場競爭。而只有競爭才是市場運行發展的推動力,競爭會迫使企業不斷變革。企業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倘若沒有了競爭的壓力,壟斷企業不用革新同樣也可以獲得高額壟斷利益,那么企業也就喪失了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的積極性。在這種語境下,少數企業甚至寡頭企業壟斷了市場供給,并憑借著壟斷權力控制了市場價格,消費者只能“任人擺布”。
我們要健全市場經濟體系,而壟斷行為正是市場規律正常運轉和市場決定性作用發揮的“攔路虎”。攜程、去哪兒的危機只是給我們提了一個醒,畢竟李開復說過:“互聯網的本質是壟斷,不是競爭。”當然,以攜程、去哪兒為代表的企業,也是經歷過市場拼殺的你死我活才得以坐享江山。它們并不具備以水、電、氣為代表的行政壟斷企業天生的優越感,在輿論的壓力下,攜程們和去哪兒們終究難以一意孤行。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