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 金旼旼杜靜)日前一則美聯航超賣客票并暴力拖拽亞裔乘客下飛機的新聞引發軒然大波。這一新聞因“超賣”“亞裔”等詞引發巨大爭議,也折射出壟斷這一美國航空市場頑疾。超賣、暴力執法、航空公司的傲慢態度……在這一飽含爭議的事件中,哪些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問題?
超賣是否存在合理性
超賣,并不是反思的重點。因為超賣既符合公共利益,也有利于消費者,存在公共政策和經濟上的合理性。
鑒于總是有部分乘客無法搭上飛機,航空公司因此會設定一定的機票超賣率。超賣的最大好處在于提高上座率,增加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同一架飛機、燃燒同樣的燃油、產生同樣的污染、利用同樣的公共空域,如果超賣能達到運送更多乘客的效果,顯然符合公共利益。
在過去幾十年里,航空公司這套復雜的計算系統在不斷完善。根據美國運輸部統計,如今由于超賣原因無法登機的乘客比例僅為0.09%,而1999年這一比例高達0.2%。
雖然去年美國有47.5萬乘客(1999年時高達107萬)因機票超賣而無法登機,但超賣行為的確可以令更多旅客搭上飛機。
超賣成本如何分攤
有受益者就有受損者。所有消費者都希望自己是超賣的受益者(更便宜的票價),而非受損者(耽誤出行)。因此,這要求航空公司對超賣有所補償。
美國法律規定,旅客因機票超賣而無法登機應獲得賠償:如航空公司提供備選航班,最高賠償額為675美元;如未提供備選航班,最高賠償額為1350美元。由于賠償上限過低,這一規定長期以來備受批評,也導致航空公司在決定誰能登機、誰不能登機時“看人下菜碟”。例如,航空公司顯然不會阻止頭等艙乘客登機,因為他們的機票價格很可能高于法定最高賠償額。
在本案中,美聯航號稱隨機選擇了4位必須下飛機的乘客,但其實選擇并非沒有標準。根據美聯航官網介紹,公司會優先保障殘疾人和兒童權利,其他人則將根據艙位、行程、會員信息來決定優先順序。
換句話說,在本案中,無法斷定航空公司的決定帶有種族(亞裔)歧視動機,但可以確定的是,的確存在經濟歧視:付錢更多、更忠實的乘客因超賣而無法登機的概率會更低。這一機制傾向于讓窮人和不常坐飛機的人來承擔超賣成本。
壟斷如何轉移利益
在暴力拖拽事件引發社交媒體怒潮后,美聯航僅發表簡短冷淡的聲明,美聯航股價也未受到明顯影響。顯然,憤怒的消費者無法撼動傲慢的企業。
壟斷,是美國航空公司敢于漠視消費者利益的根本原因。過去15年里,美國航空業進行了大規模重組,包括達美兼并西北航空公司、美聯航和大陸航空公司合并、美國航空公司和全美航空公司合并等。這些兼并重組導致航空業缺乏有效競爭,形成近乎壟斷的格局。
目前,美聯航、達美航空、美國航空和西南航空四家最大航空公司控制了約八成美國國內航空市場。在市場被少數企業瓜分的同時,美國民航企業利潤已接近歷史新高。
但近乎壟斷的航空市場導致航空公司喪失改善服務的動力,甚至出現了退化趨勢:機票越來越貴,座位越來越小,服務越來越差。
超賣客票是提升公共利益的一項機制,但在日趨壟斷的美國航空市場,卻似乎淪為企業提升利潤的工具。這起事件折射出的美國航空業壟斷問題,或許更值得全球航空市場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