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海外購物的熱情日益高漲。今年春節,中國游客更是“刷出”境外消費新紀錄。筆者認為,中國人境外旅游掀購物熱潮是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
首先,導游、旅行社忽悠拉客,媒體推波助瀾是主要因素。
現在導游、旅行社、旅游局似乎把旅游促進工作的重點放在境外旅游購物上,認為游客在境外購物越多越好。有的部門將境外旅游購物視為一大突破、一大成績,更將去年境外購物額突破1萬億元作為亮點,把我國旅游服務貿易成為第一大逆差服務部門作為業績宣傳。實際上,游客購買的很多產品都是中國生產的出口產品或境外品牌商在中國工廠的定制產品。
導游為了游客購物拿回扣,旅行社為了忽悠拉客,旅游局為了業績,不斷地向媒體爆料游客境外消費情況。游客境外購物本是一個正常行為,某些媒體卻煽風煽火煽情,刺激了游客購物欲望,造成中國游客境外購物“爆買”“搶購”的非正常現象。
我國的旅游局、旅行社、導游和媒體更應該做的是引導游客境內游,并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到中國來購物消費。當然,這首先需要我們搞好國內的旅游設施,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和消費環境。國內旅游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吃住行游購娛整個產業鏈發展起來,可改變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逆差狀態,作為振興國家經濟的支點。
其次,中國生產企業“自毀長城”。
制造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企業在技術和生產能力上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但一些企業為了掙快錢,偷工減料,有的企業甚至搞假冒偽劣,使得不少國人對國貨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雖然較為完備,但企業和大眾的守法意識較弱,執法力度不夠,維權成本過高,使得假冒偽劣產品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破環了國內的購物環境。
再次,我國的商品結構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
與境外產品相比,我國的部分產品確實在原料、技術、工藝、質量、功能上有較大的差異。就全球而言,我國目前的制造業水平仍處于第三梯隊,是制造大國,但不是創造大國,產品的升級換代跟不上社會與消費需求的發展。
同時,隨著國人收入的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對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隨著國人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出境游大熱,“有錢任性”的中國人逐漸成了外國人眼中的“財神爺”。據稱,2015年中國消費者買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因此,在國外,國內旅行社指定和導游帶領中國游客購物的商品價格比供應本地人的普通商店高出不少。當然,國人境外購物龐大金額中有一部分是導游為他人代購的,其中內涵比較復雜。
另外,進口商品賣高價。
雖然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貨物貿易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已達13%,但國人崇洋媚外的心態尚未徹底改觀,有些人仍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觀念,以使用國外品牌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其實,外國的產品不一定就比國貨好。在今年兩會期間,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搞了個“董小姐的北京飯局”,以此證明國產品(電飯鍋)不比外國產品差。
一些外國品牌商利用部分國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消費心理,有意抬高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同樣產品的價格比出口到其他國家高),有的商品可能因為我國的進口關稅高些,加上增值稅,使得在國內銷售的進口產品比在國外貴了許多。另一方面,我國進口商、零售商、代理商故意利用外國品牌的優勢地位,或代理制度形成的渠道壟斷,抬高進口產品的銷售價格以賺取更高利潤。此外,國內市場的高流通成本也抬高了商品價格,例如高額的進場費、攤位費等。有數據顯示,名牌酒類產品平均價差高達64%,最高價差達85%;腕表平均價差33%,最高價差83%。而消費者常買的名牌服裝、香水、箱包、化妝品和皮鞋等,價差都在30%左右。
國人境外旅游購物熱是眾多因素疊加造成的,改變這種狀況將是個系統工程,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因此,僅靠降低進口關稅和增加免稅店恐難徹底改觀國人境外旅游大量購物的現狀,要深入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例如提高國產商品的質量、塑造國產商品的品牌形象、增強消費者對國產商品的信心等,又如國內的商業體系要誠信、流通體系要合理、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要可靠,從而釋放國內消費市場更多的活力。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