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部門要增強古跡保護意識,避免在規劃開發過程中出現人為的破壞因素。此外,也要教育引導群眾自覺地遵守古跡保護的各項規章制度
□張培國
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從建立遺址博物館到打造遺址公園,從法規約束到機構建設,近年來,各地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致力保護和展示各區域多樣古遺跡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與此同時,也喚起了市民對文化根脈的追尋和探索。
古遺跡是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的歷史印記,在這些人類文化遺產身上,背負的不僅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發展成果,更是一段文明發展歷程。我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是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27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達7000余處。這其中許多古遺跡猶如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閃耀著人類的智慧,記載著文明的進程。
對于這些古代遺跡的真正價值,近年來各級政府的認識逐步強化,不斷加大投入,試圖恢復古遺跡之輝煌。應該說,地方政府抓住古跡開發保護這張歷史金名片,借機發展旅游業本身是件好事,可以既保護古遺跡,又能弘揚古文化的遺產價值,同時也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提供經濟支撐。
遺憾的是,個別地方不明白遺跡保護首先要遵循“原封不動的保存”或者是“整舊如故”等原則,在修復過程中,不是直接將許多承載著文明記憶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筑拆掉重建,就是在古跡周邊大搞新景觀建設,人為破壞原有風貌,或者是對古跡進行毫無特點的粉飾性改造,將古跡弄得不中不洋,不倫不類。更離譜的是,一些城市在古跡修復過程中常常忘卻了周圍居民因素,使許多花巨資修復的老街區,只見新商鋪,不見老住戶,只見老建筑,不聞老聲音……試想一下,這種失去了原生態居民的古跡,又有多少人文歷史價值?
保護古跡完全可以取他山之石。比如法國里昂,至今仍完好地保留著12至16世紀建筑的古街巷區。為了保護這個歷史街區,法國政府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增加地區活力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將20世紀的紡織廠及工人的住宅作為歷史景觀加以保護,按原樣整修,外部加以粉刷,室內加建廚房、衛生間,通過改善條件使其可以繼續居住,留住了原來的居民;改善交通,圍繞老城區修環路,建停車場截留外來車輛;如修地鐵,減少地面交通,提高通行效率,而又不拓寬舊有古街道等等。應該說,正是這一系列的辦法使古老的遺跡至今仍閃現著幾世紀前的魅力,這種保護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古跡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地政府部門要增強古跡保護意識,避免在規劃開發過程中出現人為的破壞因素。此外,也要教育引導群眾自覺地遵守古跡保護的各項規章制度。只要全社會齊心合力,古跡必將永遠世代傳承下去,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文明符號。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