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申遺成功之后的事更重要
日前,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喜訊:青海省可可西里與福建省鼓浪嶼相繼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武夷山邊界調整項目也獲通過。至此,中國已有52處世界遺產,與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在我國首批世界遺產誕生30周年之際,在連續多年申遺成功的光環之下,這次國人在欣喜之余,也更多了一分淡定從容和理性思考。
中國能在申遺之路后來居上,首先要歸功于祖先的豐厚饋贈?煽晌骼锖凸睦藥Z,一個是西北的“美麗少女”,獨具自然魅力,一個是東南的“海上明珠”,文化價值深厚,二者皆離不開歲月的雕琢。細數我國每一處世界遺產,或訴說著人類的重要歷史,或記錄著大自然的關鍵變遷。拜訪這些遺跡,感受先人智慧、造物神奇,是當代人美妙的文化體驗;傳承遺產,讓子孫后代在參觀時感悟歷史與自然的痕跡,亦是當代人應盡之責。從這個意義上說,申遺成功,不只意味著一份難得的榮耀,更意蘊著中國對世界作出的文化承諾。
世界遺產是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申遺的初心,自是讓遺產受到最好的保護。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申遺所帶來的巨大品牌效應,也在扭曲著遺產保護的現實狀況。一些地方興盛而起的“申遺熱”,夾雜了太多功利因素,“重申報、輕管理”傾向嚴重,一旦申遺成功便開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保護反倒退居其次。這些年,麗江古城多次發生火災事故,張家界曾因“超容開發”被亮“黃牌”警告……如果只把“金字招牌”當作搖錢樹,以殺雞取卵的方式進行開發,那么受損的將不只是某一處遺產,還有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保護文化遺產,既不能過度開發,亦不能“關起門來”。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奠定了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提出“將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許多文化遺產正是在與人的互動中呈現意義,正如有人感慨說,鼓浪嶼的文化遺產,不止于菽莊花園的“藏!焙汀把a山”等有形物,還在于街角一位老人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闖南洋的故事;老屋里赫然擺放的鋼琴,讓你明白“琴島”之稱名不虛傳。在發展中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原生態”,讓它們留下來、“活”起來,世界遺產大國才能名副其實。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管有沒有“金字招牌”,保護遺產、賡續文脈,本就是必然之舉。目前,除了世界遺產,我國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數百個,遍布各地的歷史遺跡更是不可勝數。它們穿越歲月的帷幕遠道而來,我們就有責任將這些鮮活的歷史傳之后世。胡宇齊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