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產業重建 邛崍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和高品質鄉村旅游
“建一片紫色的彩林,和新房一起成長。”邛崍市道佐鄉,去年3月引進了總投資1000萬元的“紫頤花園”園林觀光項目。如今,山坡上的紅葉櫻花等近20萬株各色苗木正茁壯成長。作為與居住相配套的產業,這片彩林在成為景觀項目的同時,還將為當地提供50余個就業崗位,實現人均年創收約2.7萬元。
如果說住房重建是“形”,為重建恢復區提供了靚麗的外貌,那么產業重建則是“神”,以增強重建恢復區自我“造血”能力為目標,做強產業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群眾就業增收。邛崍市在推進住房重建之初,同步啟動了產業重建。
按照“集中連片、組團式發展、各具特色”的要求,邛崍市規劃構建了“一線三點五帶”的產業格局,分區域連片發展茶葉、中藥材、糧經、林竹和彩葉林等特色產業,著力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主業的產業格局。同時,以建設“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為契機,推動一三互動、文旅融合。
提升傳統產業 打造都市現代農業
在臨濟鎮黃廟社區的嘉林生態農場,記者見到了正在豬舍忙碌的黃廟社區23組村民孟宗財。他告訴記者,震后,他沒有繼續外出務工,嘉林農場開始修建后,他就來到這里打工了。除此之外,他還將家里的土地入股到農場里,相當于拿了兩份工資。
“今年3月,‘邛崍黑豬’國家地標產品正式授牌,使邛崍黑豬產業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機遇。” 嘉林農場負責人告訴記者,農場在培育黑豬配套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傳統生態養殖業、現代加工業及休閑旅游業。下一步,該農場還將在臨濟鎮建設有機循環綜合體,以循環種養及黑豬代養模式,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根據當地茶葉、林竹等傳統的優勢農林資源,邛崍編制了《災后重建農林產業恢復提升規劃》,重點布局連片種養基地和農產品加工點。因地制宜提升傳統產業,分區域連片發展茶葉、中藥材、糧經、林竹和彩葉林等特色產業,著力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主業的產業格局。
“今年3月,我們成功創建‘邛崍黑茶’‘邛崍黑豬’兩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邛崍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對當地加快“規模化、市場化、生態化、品牌化、特色化”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時,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同步實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 截至目前,邛崍已基本完成災區高標準農田建設10388畝;建成茶葉、蔬菜、中藥材、獼猴桃等產業基地7.5萬畝;夾關、臨濟2個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全面開工。
一三互動 打造高品質鄉村旅游
20日上午,伴著清晨的陽光,位于邛崍市水口鎮鐘山社區的俏芬芳玫瑰園內一朵朵粉色的大馬士革玫瑰緩緩舒展身姿,帶著晨露芬芳的玫瑰香氣彌漫在田園間,與旁邊緩坡上的安置點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為了保證品質,要趕在10點之前把今天剛開的玫瑰摘完。”葉桂圓用眼睛在花叢中尋覓,摘花動作迅速麻利。她說,現在就在家里,摘花、田間管理能掙80塊錢一天,再加上流轉土地的收入,比以前強多了。
“項目一期于去年底建成,今年能產出20噸玫瑰用于提煉精油和純露,產值200萬元。”俏芬芳家庭農場玫瑰產業項目負責人曹偉介紹,二期將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屆時將建設玫瑰精油粗加工廠、游客接待中心等,初步形成玫瑰生態提取、觀光兼具旅游接待為一體的綜合性家庭農場。同時,帶動老百姓種植,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百姓增收。
在重建中,像這樣的“一三產業互動”項目比比皆是,臨濟鎮以“茶鄉牧村”為主題,積極打造集特色養殖、生態旅游、品茗休閑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計劃投資9300萬的夾關任壩生態農業園,水果玉米、草莓等蔬菜、水果已種植到位,形成了觀賞、采摘體驗等區域;而道佐鄉則依托竹林資源優勢,著力打造“蜀西竹海”旅游項目……
“一個個產業基地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基礎,同時適合發展旅游產業的重建安置點,我們在規劃設計之初就植入旅游元素和功能,為發展鄉村旅游創造條件,打造高品質鄉村旅游。”
文旅融合 盤活生態文化旅游資源
“一鎮一品,串珠成線、連線成片”。邛崍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震后,我們以6個重災鎮鄉作為重點,對邛崍西部片區進行了整體規劃,明確各鎮鄉片區定位,串聯形成旅游環線,打造天臺山環線旅游整體品牌。”
在此過程中,核心景區發揮著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平落·天臺山將聯合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目前評定報告書已遞交省級相關部門,爭取今年進入資源評估程序。”邛崍市文體廣新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舉結合災后重建,將道佐溫泉、夾關水寨茶鄉等資源有效串聯融合,有利于促進旅游產業連片發展。
實現旅游連片發展,提質提效,一個個項目是具體支撐。2015年,邛崍市將在重建新區鎮鄉啟動10個鄉村酒店建設;結合農業項目,建成紫頤花園等20個農業休閑旅游項目,完成鄉村旅游環線100公里標識牌系統建設;在平落試點“中國主題客棧之鄉”項目……“目前,正積極洽談夾關漂流、平落悅榕莊等項目,力促項目簽約。”
“兩千年秦漢文化,三百里綠色風情。”邛崍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依托災后重建,以建設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為契機,按照“災區全域景區化”理念和“串珠成線、連線成片”的思路,創建平落·天臺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酒村4A級旅游景區、開發南寶山山地戶外探險運動基地等旅游項目,盤活全市豐富的文旅資源,促進生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重建新區群眾可持續收入的增長點。
【產業重建總體思路】
堅持將災后產業振興放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和高品質鄉村旅游,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和農村發展繁榮,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規劃構建“一線三點五帶”的產業格局。即圍繞災后重建生態示范線,建設夾關水寨茶香千年古鎮、高何紅色旅游生態小鎮、火井山水溫泉小鎮三個重要節點和茶葉、彩葉林、糧經復合、道地中藥材、林竹五個集中展示帶。著力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主業的產業格局。
同時,規劃邛崍西部單元片區為“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充分利用山水田園資源,規劃多樣旅游主題景區,明確各鎮鄉片區的定位,確立成片連線發展帶,串接鎮鄉安置點形成旅游環線。
數字看變化
實施的31個產業項目已完工22個。完成災區高標準農田建設10388畝,建成茶葉、蔬菜、中藥材、獼猴桃等產業基地7.5萬畝。
實施“公共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成功創建“邛崍黑茶”“邛崍黑豬”2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強化轉移就業,開展創業就業培訓8000余人次,新增轉移就業5500余人。
【產業重建亮點】
打造鄉村酒店聯盟 創新鄉村旅游經營模式
邛崍市探索災后重建“一三產業互動”的新模式,通過招商引資市場化手段,建立由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戶參與的“鄉村酒店聯盟”新型旅游經營模式,引導農戶將受災安置房屋中富余的部分轉化為經營性物業推向鄉村旅游市場,形成接待能力。這種模式由專業的酒店管理公司牽頭,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服務、統一培訓,農戶以出租富余房屋資源、加入公司成為員工、自營加盟店等多種方式參與。
目前,夾關鎮周河扁安置點引進專業酒店公司,“沫江山居”一期已裝修完成16間客房,18間已經達成合作意向。接下來,還將依托“彎彎林”和“麻柳林”“小組生”新居工程,建成酒店房間400間、接待床位550個,帶動35戶群眾實現自主創業,促進870余人就業。
“除了夾關,下一步我們還將在臨濟、火井的災后重建安置點推行該模式,打造鄉村度假酒店。同時啟動營銷平臺建設,屆時,游客通過網絡、電話即可預訂住宿,推動鄉村旅游升級換代。”邛崍市文體廣新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邛茶走廊 建設川內首條以線路為主題的國家4A級景區
邛茶走廊規劃建設是邛崍災后產業重建的重要載體之一。該走廊沿線總長15公里,縱深各1公里范圍,涉及平落、臨濟、夾關3個鎮鄉,共2萬余人,輻射帶動茶葉種植面積10萬余畝,沿線涉及花秋等茶葉企業13家。
邛茶走廊立足“絲路茶園、生態茶旅”發展理念,規劃總體為一極、一廊道、兩依托、三組團、十八精品茶莊。計劃用3年時間,依托茶業資源、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將邛茶走廊打造成集茶文化體驗、旅游觀光、康體健身、科普教育、鄉村度假于一體的新型旅游綜合體,建成川內第一條以線路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景區,塑造城鄉統籌和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典范。
目前,“邛崍黑茶”已成功創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邛茶走廊已完成平落——臨濟——夾關主干道改造,建成騎龍山綠道12公里,夾關段綠道約8公里正在建設;啟動了夾關鎮古蜀皇茶、揚天、玉峰、金山4個茶莊建設,實施了花秋茶產業示范基地主干道及環形游道、步道主體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