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旅游客運來說,在滿足通達性和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重點是便捷性、舒適性、趣味性、體驗性、文化性和特色化。旅游客運交通不僅僅是一般客運服務和旅游基礎支撐,更是旅游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鐵路旅游、公路旅游、水上旅游、低空旅游和交通文化旅游只是交通旅游產品的一個部分,而交通服務的所有環節、方面都應該成為供廣大游客欣賞、感受、體驗、回味、評價的旅游產品。
從國內外交通運輸業發展歷程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旅游交通業是交通運輸業發展新的市場空間和嶄新舞臺。通過融合發展,加快旅游交通的轉型升級,首先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蔡家成
近日,交通運輸部、國家旅游局會同國家鐵路局、中國民航局、中國鐵路總公司和國家開發銀行共同發布《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就交通和旅游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進行謀劃部署。旅游部門與相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一樣,認為這是我國大交通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旅游業的戰略部署,求真務實、積極主動適應旅游消費及旅游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通過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促進我國交通運輸業持續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同時,旅游行業的同志很容易想到的是我國旅游的交通支撐配套條件將會因此進一步快速、大幅、全面改善和優化,因此,對大交通的幾個部門和提供開發性金融支持的國家開發銀行產生感激之情。筆者認為,這是自然的,也是應該的,但要深刻把握文件的精神實質并積極主動配合大交通的幾個部門抓好文件的貫徹落實,還需要從旅游交通的性質特征及其在現代交通運輸業中的地位來進行一些分析思考。
交通運輸分客運和貨運兩部分,其中客運又分為一般客運和旅游客運。一般客運就是適應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將旅客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通達、安全、經濟是基本要求。其中,通達就是可以實現從一地到需要去的地方,這是目的性要求;而安全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基本要求,其中首要的是生命安全,其后依次為健康和財產安全;經濟是人類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通行規則,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但在一般客運中經濟性特征非常突出,原因在于,外出旅行如果是出于生產目的,則必然將交通費用計入成本,而如果是出于生活、交往、學習等非生產目的,則對處于溫飽甚至貧困狀態的人來說需求彈性更大,無論出于什么目的,一般客運的票價高低都是決定性的,這可以從今天高鐵車票非常多的同時普通列車包括綠皮慢車硬座票還會一票難求來理解。
對于旅游客運——也可以稱為旅游交通——來說,情況有很大變化。由于旅游是享受型消費,其中的精神因素和文化含量的影響又很突出,這就決定了旅游者對所有產品和服務的要求和選擇都不同于基本生存型消費。就旅游客運交通來說,通達性、安全性仍然是基本要求,且從通達性派生出便捷性,對安全性的要求則更高——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因為旅游不是生存所必需的,而發展也有其他途徑可以選擇,因此,對于一般人來說,如果不能切實保證生命和健康安全,誰都不會去旅游,只有為數有限、追求強刺激和挑戰性、甘愿冒生命和健康風險的游客是例外。所謂的便捷性,就是旅游者從實現旅游的享受性、趣味性、舒適性等目的出發,在交通方式選擇上希望類型多樣,而且都要相對快捷,通俗說就是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去就能去、想走就能走,在方式、時間等方面都不受限制。對于旅游客運來說,經濟性仍然存在,但退居次要地位,且隨著旅游消費層次的提升越來越次要,越來越讓位于安全性、趣味性、體驗性、特色性和文化性。概言之,對于旅游客運來說,在滿足通達性和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重點是便捷性、舒適性、趣味性、體驗性、文化性和特色化——旅游客運交通就不僅僅是從一地到另一地的一般客運服務和旅游基礎支撐了,而成為旅游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重要的體驗型旅游產品。
可見,旅游交通從一開始——今天更是這樣——就是不同于一般客運交通的交通運輸產品,是遠遠高于一般客運交通的交通運輸產品形態。似乎也可以說,正如客運交通以人的運輸為服務對象,因而與貨運交通有本質區別,要將旅客當成人而不是貨物來對待,旅游交通就應該區別于一般客運交通,游客不再以實現從居住地到目的地為主要目的,更不是以此為唯一目的。由此還可以說,交通運輸部門通過會同旅游部門來共同研究出臺文件和政策措施,以融合發展為途徑,系統、全面謀劃布局旅游交通業,確實是交通運輸業自身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還需要說明的是,六部門文件中專門就開發和豐富交通旅游產品做出規定、出臺措施、提出要求,涉及鐵路旅游、公路旅游、水上旅游、低空旅游和交通文化旅游五個方面的產品形態培育和發展,但不能因此認為交通旅游就是或主要就是這些,事實上這些只是交通旅游產品的一個部分,而交通服務的所有環節、方面都應該成為供廣大游客欣賞、感受、體驗、回味、評價的旅游產品,包括其運輸工具、場站、線路及其所承載和延伸提供的食、住、行、購、娛、廁、商務、信息、環境等所有要素。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國內外交通運輸業發展歷程的簡單描述,來加深理解旅游交通業是交通運輸業發展新的市場空間和嶄新舞臺。從交通運輸發展歷程看,在以自然經濟為基本形態的農業社會,客運是主體;商品經濟興起后,貨運逐步發展直至與客運地位相當;進入工業化、社會化、國際化階段,貨運量大幅度增加,盡管客運也快速增長,但在一定階段貨運占主體地位。就客運業來看,在興起后的一定階段是以一般客運為主,大眾旅游興起后,旅游客運產生且地位不斷上升,但在20世紀中期以前還處于次要地位,此后由于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優勢差異及發展速度差異,導致旅游交通相繼在水路、鐵路、公路和民航中的地位日漸突出。其中,水路因為鐵路和公路在速度方面的優勢而率先從一般客運中淡出,今天我國水路普通客運已經很少見了,水路客運基本都轉向旅游交通服務;緊隨其后的是鐵路,原因主要是公路便捷性的挑戰——四通八達且易于駛停換乘,可以門到門,可以自己駕駛和家庭、親友小團體結伴出行,從工業革命發祥地的歐洲逐步到美洲和其他地區,鐵路普通客運逐漸式微,轉向旅游客運的則生存和發展起來了,如東方快車、旅館列車,我國的這一轉向已初露端倪,但由于高鐵技術使得鐵路客運在速度因而在舒適性等方面又形成了新優勢,進而煥發青春,傳統鐵路客運則加快向旅游交通服務轉型,總體趨勢趨于復雜化;后來是公路客運業也逐步因被私人轎車取代而淡出,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鐵、航空客運在速度和舒適性方面的挑戰,公路客運很快在普通旅客運輸中式微,觀光巴士、旅游專線車、公路和高速公路旅游乘勢而起;最后,民航客運中,旅游者與差旅客的比重也出現明顯的此消彼長趨勢,民航旅游交通地位上升成為必然趨勢。
六個部門聯合出臺政策性文件來合力推進旅游交通業進一步加快發展,適應了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內在需要,同時也順應了我國旅游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在以觀光為主的階段,旅游交通與其他基礎配套也很重要,但與一般客運要求差距不明顯,目前國內長線旅游仍然有所謂“單臥”“單飛”產品,其中單臥就是往返只有一次是火車硬臥而另一次是硬座,而“全程進口豪華空調旅游汽車”仍作為旅游線路產品賣點,都是例證。近年來,我國旅游消費轉型升級,度假休閑旅游興起并快速發展,由于休閑度假不再是以景觀項目的新、奇、特為主要目的訴求,健康、快樂、幸福及舒適、體面、有價值等成為主要目標,作為主要配套支撐和重要組成部分且替代性、選擇性都很弱的旅游交通的轉型升級,是非常需要和重要而緊迫的,其對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提檔升級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通過融合發展,加快旅游交通的轉型升級,首先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作者單位:國家旅游局規劃財務司)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